信用赋能新业态新领域——以养老服务业为例看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

发布时间 :2025/11/20 | 来源 :中宏网 | 专栏 : 行业信用知识

  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在全国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其中,《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试点范围包括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全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但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试点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等地区部署深化养老领域改革,支持加快完善养老领域等要素供给体系,从土地规划、适老化改造、服务标准、护理人员培养等方面做好要素保障,打破要素供给堵点和卡点,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不断探索好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时指出。

  在传统要素领域改革之外,《方案》还在“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部分,专门提出“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明确“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并特别强调“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在此背景下,为深入理解《方案》上述部署安排背后的深远考量、信用体系建设在其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重要问题,本网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方显仓教授解读阐述信用如何赋能新业态新领域发展,以及在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创新实践。

  深远考量: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宏网:我们注意到,《方案》在传统要素领域改革之外,也对新业态新领域以及养老服务业作出了专门部署。您认为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方显仓:这一部署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具体而言:

  首先,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需要。作为经济先发区域,相关试点地区正面临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增长模式边际效益递减,须通过培育新业态新领域来保持新动能的竞争优势。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新型能源等领域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表现,这些领域高度依赖技术、数据、知识等新型要素。《方案》部署“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正是要通过制度创新,确保人才、资金、数据等先进要素能够顺畅地流向这些新兴产业。

  其次,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变化、补足民生短板、创造新增长点的需要。人口老龄化阶段需要消费升级,养老服务业既是当下的民生短板,也是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改革,具有双重价值:

  一是经济价值。养老服务业作为新增长点,需要土地(养老设施建设)、资本(养老产业投资)、人才(专业护理)、技术(智慧养老)、数据(健康管理)等要素的协同支持。《方案》的部署旨在疏通这些要素向服务业配置的渠道。

  二是社会价值。通过强化市场化机制,增加高质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第三,这是实现要素协同配置、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需要。新型经济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不同要素间的组合效率,养老服务业等新业态是跨领域、多要素融合的典型。比如,“智慧养老”就是数据要素(健康监测数据)、技术要素(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服务要素(护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方案》专门设立“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章节,强调“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正是认识到单一要素已不足以支撑新业态和技术创新,必须通过系统性、集成性的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在产业间、区域间高效流动和优化组合,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

  信用实践:三个领域的创新探索

  中宏网:您能否分享一些信用在这些新业态新领域发挥作用的案例?

  方显仓:那我从三个方面来举例谈谈信用可以如何赋能新业态新领域。

  案例1:信用赋能科技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依据《方案》第一条中的“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第十五条中“充分发挥征信平台、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作用,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江苏省及各地市已建立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就是典型实践。

  平台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工商、税务、社保、水电煤、知识产权等涉企信用信息,形成企业信用画像。科技型中小企业只需在平台提交融资需求,系统会自动匹配并推荐给合适的银行。大大提高了银行贷前审查的效率和精度。一些地区已经建立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就是典型实践。

  案例2:信用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通

  在数据交易中,信用是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数据交易合规、数据使用规范的核心。依据《方案》第十二条“加快数据开放共享应用”,第十三条“支持培育数据市场。探索数据要素确权、赋权以及市场化定价方式,促进数据服务贸易。加强区域大数据产业合作,培育一批数据经纪商、数据服务商,加快试点地区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数据交易平台可引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和数据商白名单制度,对数据提供方和数据经纪商进行严格的信用认证,评估其数据合规管理能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其数据产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同时,对数据交易过程中的违约、滥用等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实施联合惩戒,保障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

  案例3:信用优化政府采购与养老服务监管,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方案》第二十一条提出“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这为在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强化信用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智慧城市项目)等领域有案例表现。比如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在政府采购、PPP项目招投标中,将企业的纳税、社保缴纳、合同履行、工程质量等历史信用记录作为重要考察因素。对于信用记录优良的养老服务机构或科技企业,在入围资格、评审得分上给予倾斜;同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不良行为的进行征信减分、公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

文章搜索

操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