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铺路 要素畅流——看信用如何成为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加速器”

发布时间 :2025/11/20 | 来源 :中宏网 | 专栏 : 行业信用宣传

  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在全国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其中,《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试点范围包括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全域,并将“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发续贷等产品,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新模式”“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整合”作为资本要素改革的重点任务。

  苏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先发区域,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将如何发挥信用的独特作用?又将如何通过信用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围绕这些问题,本网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方显仓教授进行解读。

  “润滑剂”“过滤器”“联接器”“安全网”——信用的四重角色

  在国务院近期批复的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中,“信用”一词被多次提及。方显仓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信用作为一种特殊要素,其作用贯穿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各要素配置的全过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媒介角色。”

  在方显仓看来,信用在要素市场中的独特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信用是要素市场的“润滑剂”。方显仓指出:“信用作为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提供可靠信息,降低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搜寻、谈判、监督成本,使要素交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第二,信用是要素市场的“过滤器”。通过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筛选配置机制,引导要素资源流向最值得信任、最有效率的优质市场,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信用是要素协同的“联接器”。方显仓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为例说明:“轻资产、缺抵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时,通过构建企业信用画像,将技术专利、研发投入等创新行为转化为信用资本,可使其顺利获得资本要素的支持,形成‘信用—创新—资本’的协同,极大地释放了要素配置的潜能。”

  第四,信用是市场创新的“安全网”。方显仓强调:“信用是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的安全防治工具,城市群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通过保障市场秩序,为要素市场配置创新提供‘安全网’。”

  把脉施策——资本要素配置呼唤更完善的信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时表示。

  与商品市场相比,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对信用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方显仓认为,要素市场交易通常具有期限长、价值高、权属和未来收益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依赖于对其真实价值与潜在风险的准确评估。这既需要广泛收集企业相关运营管理、人力资源、专利价值、数据质量等多维度信息,也需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整合与共享机制不断优化。”方显仓指出,一项技术从研发到转化应用,或一块土地的流转开发,其价值实现周期往往远大于普通商品交易,这就要求交易主体具备高度的契约精神,能为长期承诺提供稳定的信用背书。

  方显仓强调,要素市场化配置常伴随权利的交易和分割,如人才引进、技术使用或买卖、数据使用权等,这就需要信用体系与产权明晰界定、登记和流转机制紧密结合,确保权利归属清晰。随着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信用数据共享、法律法规完善、价值评估标准建立等方面还将会不断突破障碍取得新进展。

  正是看到了信用在资本要素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苏南试点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信用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更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创新——从“主体信用”到“交易信用”“数据信用”

  《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发续贷等产品,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新模式”“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整合”。

  方显仓认为,这是此次改革的抓手之一,其总体思路是以信用建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通过深化信用数据共享与信息平台功能优化,缓解信息不对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引导金融资源更精准、更高效地流向重点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方显仓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

  第一,改革试点从“主体信用”到“交易信用”“数据信用”。方显仓指出:“传统的信贷可得性过于依赖主体信用(固定资产抵押、历史财务数据)。这对于轻资产但拥有智力资本、技术成果的科技企业非常不利。改革的思路是通过信用服务平台,整合企业的真实订单和供应链关系构建‘交易信用’,梳理纳税、社保、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多维度的公共信用信息和经营数据,形成更丰满的‘数据信用’画像,降低对传统抵押物的依赖。”

  第二,提升要素配置的协同效率。将信用信息与金融资源更高效地匹配,让资本要素更顺畅地对接技术要素、数据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形成合力服务于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

  第三,实现“地方创新、示范全国”目标。在苏南这样产业基础好、数字化程度高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一套规范化的信用信息共享和融资服务模式,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广价值。

  方显仓认为,苏南重点城市群的下一步探索可聚焦数据要素深度融合与金融服务生态拓展两个方面:

  在数据要素融合方面,苏南地区应着力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包括:公共数据在脱敏后授权给金融机构用于信贷评审和产业分析;引入物联网数据、产业链交易数据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精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风险预警模型;率先开展数据资产确认、评估和入表试点,探索企业数据资产作为新型质押物的可行性。

  在金融服务生态建设方面,围绕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构建完善的金融生态。包括:在“苏科贷”基础上,打通“种子基金→股权投资+信贷支持→资本市场”的链条,发展投贷联动;探索将企业的碳排放表现、绿色技术认证等环境效益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建立跨区域的征信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构建“苏南金融一体化”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示范引领——建立科学的试点评估体系

  “苏南试点不仅应该而且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试点筛选标准和评估体系。”方显仓强调,“这是把一项区域性探索从‘特惠政策’上升为普惠制度的关键一步,能极大提升其经验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方显仓认为,建立筛选标准和评估体系主要有三点考虑:从成功个案中发掘规律,避免试点成功被归因于特殊条件,验证改革措施的普适性;明确改革效果的因果链条,科学衡量各项改革的成效,为推广提供证据支撑;控制风险,实行“压力测试”,在受控环境下暴露潜在问题,测试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性。

  基于以上考虑,评估体系应涉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要素禀赋与市场基础、政府治理能力、区域战略定位等多个维度,确保改革经验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总之,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制度化、科学化,是确保其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根本保证。”方显仓指出,“苏南地区试点探索的方法论意义不亚于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成果,能为中国未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宝贵的范本。”

文章搜索

操作成功